昨天,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数千名各界人士为梅先生送别。
本报也接到来自北京邮政东城分公司员工李季的投稿,以此小文纪念梅葆玖先生。
兰芳家传成绝唱,留得梅韵永飘香。
记得第一次与梅葆玖先生见面是1992年夏天。当时,我在和平里邮局做投递员,京剧院宿舍是我负责的投递区域,像赵葆秀、李慧芳以及后来成为梅葆玖先生助理和秘书的叶金援等许多京剧名家,都住在那里。
一天,我在分拣邮件的时候,发现一件杂志大小的印刷品,是寄给梅葆玖先生的。梅先生并不在我投递的道段上住,就拿着邮件问班长存金仲。班长说,梅先生住干面胡同某某号,这个邮件转东四邮局即可。
受父辈影响,我也喜欢京剧,是梅先生的戏迷。我暗想,如果亲自将邮件送去,说不定能见到梅先生,不能放过这次机会。
回班后,匆匆吃了午饭,我便骑车直奔东四。到了干面胡同,随便一问,就能确定梅先生住哪儿。
梅宅是个老式三层小楼,楼梯很窄。我运气不错,梅先生在。
听我说明来意,梅先生一个劲儿说“谢谢”。见我热得一头汗,梅先生拿出一个西瓜放在客厅桌子上,搓了搓手,用他特有的曼妙声音缓缓地说:“刀呢?霸王没刀别不了姬,我没刀切不了瓜。”我被梅先生的幽默逗乐了,连忙表示,能见到梅先生特别高兴,下午还有工作得赶紧回局。听说我喜欢京剧,梅先生立即取来一盒《梅葆玖唱腔选》磁带送给我,磁带里收录了《生死恨》、《女起解》、《宇宙锋》和《霸王别姬》等经典唱段,我如获至宝。
离开投递岗之后,我调到机关做新闻宣传工作。每年春天人大政协开会期间,我都要采访报道邮政在“两会”代表委员驻地设点服务的情况。
梅葆玖先生是全国政协委员,我也就有了与梅先生一年一度见面的缘分。
1996年3月,我第一次跑“两会”邮政服务,就在北京二十一世纪饭店政协委员驻地见到了梅先生。只见梅先生面色红润,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藏蓝西装上别着红底色政协委员胸牌。梅先生一眼就认出我是那个越界给他送邮件的投递员,听说我调机关工作很惊讶,拍了拍我的肩膀,鼓励我好好干。
梅先生平易近人,非常和善,遇到有人要求签名、合影从不推辞。签了名后,还要特意写上年月日。
梅先生家住东四地区,是东四邮局的老用户,隔三岔五就到邮局转一转。我多年负责东四邮局的宣传报道,对这些情况比较了解。
梅先生爱好广泛,尤其对汽车、音响及航空、舰船、兵器等知识情有独钟,常年购买或订阅相关杂志。有时候出席全国“两会”,政协、人大的纪念封没买够,事后还想买,就请东四邮局帮忙找,邮局每次都想方设法满足他的要求。
记得有一年“两会”开幕前,上海寄给梅先生的一件提案稿迟迟未收到,眼看就要耽误使用,关键时刻还是原东四邮局副局长、全国劳模沈智慧,千方百计帮助查到了下落。梅先生是东四邮局多年聘请的社会监督员,对这家以亲情服务著称的邮政老字号信任有加,不仅为东四邮局提出了许多建议,还经常通过媒体肯定和赞扬东四邮局。
梅葆玖先生也喜欢邮票,北京邮政开发过梅兰芳大师多款纪念邮品,都由梅先生亲自授权。
2006年是农历丙戌年,也是梅先生的本命年。时任水碓子邮局局长的石敬媛由于业务关系与梅先生熟识,特意为梅先生准备了《丙戌年》生肖特种邮票,本想给梅先生送去,但梅先生执意要自己到邮局来取。
72岁高龄的梅先生,自己驾车,找了好久才找到水碓子邮局。当时,我在水碓子邮局楼上机关办公,听说梅先生要来,便跑下去跟梅先生打招呼,又是合影,又是签名,梅先生忙得不亦乐乎。
梅先生给我签名时,我说,我父亲与您同庚。梅先生幽默地说,跟我同庚就得属狗。
梅先生还聊起自己收徒弟的事儿,有点惋惜地说,徒弟收了不少,只有胡文阁是男旦。我说女弟子也挺好的,我喜欢听李胜素。梅先生马上肯定说,李胜素确实不错。
2008年3月6日晚,是我第二次去梅先生家。那天是借“两会”间隙,陪同《中国邮政报》社王顺利、霍仲滨两位老师对梅先生做专题采访。小楼的客厅陈设比十几年前多了许多,显得更加紧凑。我们并排坐在茶几前,听梅先生侃侃而谈,从传统戏剧文化的保护,到邮政对于百姓生活的重要性,说得不紧不慢,逻辑分明。采访时,梅先生养的小猫小狗不时穿梭光顾,而梅先生最喜欢的那只黑白相间的猫咪,则一直蹲坐在梅先生腿边不远处,平添了几分情趣。
最后一次见到梅葆玖先生,是2015年5月19日。当时,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为纪念中国邮政诞生120周年,拍摄大型专题片《中国珍邮》,其中涉及《梅兰芳舞台艺术》纪念邮票的相关背景。该片主创之一、原国家邮政局邮资票品司司长刘建辉请我联系采访梅先生。沈智慧热心帮忙约定了梅先生,采访在干面胡同西口的丽晶酒店如期进行,梅先生详细讲述了《梅兰芳舞台艺术》纪念邮票背后的故事。这三段珍贵的原声采访,已经完美呈现在《中国珍邮(下集)》之中。
阅读原文阅读
加载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